

治療「呼吸衰竭」一定要「插喉」?
當我們的呼吸系統因疾病而不能正常運作,就會出現「呼吸衰竭」,而急性衰竭的患者可於短時間內死亡。醫生以往通常會經口腔插入喉管(俗稱插喉),將患者的呼吸道連接至體外的機器去協助呼吸,但是在「插喉」期間,病者感到痛楚不適需要藥物鎮靜外,也無法如常說話和進食,而且細菌更有機會隨呼吸的喉管直接進入肺部,導致奪命的肺炎。
隨着近年的醫療科技發展,「無創通氣治療」(non-invasive ventilation)提供了一個毋須「插喉」的治療呼吸衰竭方法。病人只需配戴一個鼻罩或面罩,經管道接駁到一個操作較簡單而體積又較小的呼吸機內。根據國際臨床研究所見,很多因慢阻肺病或心臟病性肺水腫所引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,都可以透過這類治療改善病情、降低死亡率和縮短住院時間,還可以減低需要「插喉」去輔助呼吸的機會。病人痛楚較少也可以繼續跟人談話溝通外,如病情許可,更可短時間暫停治療經口進食。
然而,不是每種病例都適合「無創通氣治療」的;由於這種治療需要病人絕對清醒和合作,故此一些昏迷和無法保証氣道暢通的患者並不適用。對於那些心肺功能維生指標極不穩定、及經過這種治療一至兩小時仍未有改善的嚴重過案,就需要「插喉」了。當然,「插喉」與否,由醫生參考個別病情個案、病人意願及家屬意見後,再作出醫學決定。
陳偉文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