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疹的病理及誘因

友善列印版本

濕疹的病理及誘因

異位性濕疹,俗稱濕疹,是常見的皮膚病。濕疹患者的皮膚很乾燥,有紅疹,痕癢和脫皮,並多在同一位置復發,而且病情反覆。濕疹多出現在兒童身上,初生嬰兒多於3個月後才會病發,因這時免疫系統開始發展,開始對環境出現過敏反應,這個時期的濕疹,多在臉部及手腳外側出現,濕疹兒童發病率雖偏高,但大都會隨年齡增長而得到改善。而3歲以後,濕疹多出現於四肢關節內側位置及足踝。成年人則多出現在身體、手和腳。雖然濕疹不會轉化成其他嚴重疾病,但若濕疹處理不善,有機會令皮膚受到感染,甚至出現細菌入血等較嚴重的情況。

表1:英國工作小組診斷標準

過去12個月有皮膚痕癢﹙或父母報稱兒童有抓癢或擦拭﹚,以及下面3項或以上:

  • 痕癢處為皮膚摺疊處﹙手肘前、膝蓋後、足踝前、頸項或眼睛周圍﹚
  • 曾患哮喘或花粉症﹙或如兒童4歲以下,家人曾患遺傳性過敏症﹚
  • 過去一年皮膚乾燥
  • 未滿兩歲便發病﹙4歲以下兒童不適用﹚
  • 關節部位出現明顯皮炎﹙包括4歲以下兒童,臉頰或額頭和手足外側患有皮炎﹚
  • 說明:遺傳性過敏症測試,例如皮膚測試或量度IgE免疫球蛋白測試,對異位性濕疹的初步診斷並沒有很大幫助。

濕疹是由於免疫系統中的T淋巴細胞(T Lymphocytes)內的輔助性Th細胞 (Helper T cells)失衡所致。雖然知道是Th細胞影響導致濕疹的出現,然而是基於什麼原因引起細胞失衡,卻沒有一個確實的理論,不過遺傳卻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。

研究顯示,在異卵雙胞胎中,若其中一個患上濕疹,另一個患上相同濕疹的機會只有20至25%;然而在同卵雙胞胎中,若其中一個患上濕疹,另一個則有高達80%的機會出現相同病患。由此可見,遺傳與濕疹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可是,懷著濕疹的遺傳基因的人,可能終生都不會出現濕疹,因此醫學界仍未有清晰的答案解釋什麼因素使濕疹發作。

患上濕疹的病人,很可能會同時出現過敏性鼻炎(俗稱鼻敏感)或哮喘,醫學界一般稱之為遺傳性過敏症或過敏三聯症,不過是否絕對會出現,卻沒必然性,而且亦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若濕疹控制不善,會誘使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的出現。

此外,異位性濕疹患者會更容易或同時患上其他皮膚疾病,使診斷更加困難,例如IgE免疫球蛋白過高症候群、疥瘡、單純皰疹感染﹙如病人的異位性濕疹病情急轉直下,則須考慮廣泛單純皰疹感染﹚、葡萄球菌和鏈狀球菌感染、淺部真菌感染和接觸性皮炎。只有很少數人是基因問題而產生這疾病的。

在西醫的角度,濕疹是無法根治的,只能以藥物控制病情。若小時候患上濕疹,患者長大後有一半機會可痊癒,但亦有一半機會復發。不過,只要能及早就醫及適當用藥,就能好好控制病情,使濕疹不易復發,即使復發,病情亦不會太嚴重。

濕疹雖然不是大病,但對於家庭卻會帶來不少壓力。兒童患上濕疹,除了會影響健康及學習情緒,倘若濕疹出現在面部或手腳,更會影響儀容,打擊其自信心和心理,父母亦可能因此而承受莫大的壓力。因此如發現子女患上濕疹,應盡早求醫,尋找適當的診斷和治療,並教導子女適當的用藥,照顧自己,以減輕家庭的壓力。

誘發濕疹的重要因素

  • 溫度高,經常流汗
  • 天氣乾燥、低濕度
  • 洗澡過久或過多,水溫過高
  • 接觸刺激物如二手煙、防腐劑、肥皂、清潔劑、添加香料等
  • 接觸塵蟎或多毛的動物
  • 花粉、霉菌
  • 穿著刺激性衣物,如毛衣、羊毛或尼龍衣物
  • 情緒與壓力
  • 皮膚感染
  • 食物致敏,如雞蛋、牛奶、花生、麥、黃豆、魚、貝類食物、海產類食品和硬殼果

食物與濕疹的關係,在醫學上是具爭議性的。如初生嬰兒,當接觸新食物,其免疫系統或腸胃亦須要時間適應,當中可能會出現特別的反應,這未必是過敏。因此應與醫生商量,以適合的方法,測試該食物是否致敏原。而有另一類皮膚過敏是因為接觸而引起的過敏,這類患者不是因為進食引起過敏,而是因接觸引起,此類不屬濕疹,而是接觸性風疹,一般若情況不嚴重,一段時間後風疹會自然消退。